编辑 | 总裁办公室
一 多地楼市政策初显宽松,监管层对楼市重提审慎
时事评述:房地产
春节过后,各地方政府针对楼市的配套措施和调控政策陆续发布。
南京、西安、常州、南昌等城市相继放宽了人才引进政策;安徽阜阳等城市默默取消了限价条款;合肥、深圳等城市也出现贷款利率松动等情况。据有关媒体统计,当前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对楼市政策进行了微调。而随着政策微调、部分城市也出现了房价短期小幅回暖、少量项目热销的迹象。
但在各地政府开始践行“因城施策”,部分楼市有望开启新一轮小阳春的背景下,银保监会和央行两大监管部门却于同日重提房地产金融风险,表达了加强审慎监管的态度。
2月25日,银保监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相关情况,如图:
其间银保监会对近两年的监管政策作出了总结:
结构性去杠杆达到了预期目标。我国经济的宏观杠杆率已经改变过去年均增加10多个百分点的势头,去年以来趋于稳定。
这其实意味着,未来宏观经济进一步去杠杆的压力会明显减小,市面上的流动性宽松大概率会继续保持。
但在谈到下一步银保监会关注的风险领域时,银保监会副主席却再次明确表示:
对于房地产,我们总的方针是要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继续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继续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实行更加审慎的贷款标准。要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对于那些解决住房困难和改善住房条件的,而且自身有财务支付能力的,要继续给予相应贷款支持;而对于那些用来投资的,甚至是用来投机和炒卖的,我们就要实行更严格的贷款标准,有的可能要提高首付比例,有的要调整利率的风险定价,有的甚至不能给予贷款支持。
同日,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央行也提出要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这两大监管部门的一致表态意味着新近一轮以多次降准为代表的流动性宽松以及各地的楼市政策性微调,依旧很难使大规模资金持续不断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信贷放宽更多是针对有一定财务实力的刚需和改善,稳慎仍然会是监管审批的主基调。
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为提早抢得监管层的审批额度,各大房企密集发债,公布的融资计划超过70起,总金额超过1600亿。但根据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近期以来,已有多家房企的发债项目被中止审核,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例如,和昌地产集团申请发行的“中金和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拟发行规模为3.3亿元)、宝龙地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规模11.8亿元)、合景泰富两笔规模分别为200亿元及20亿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均被中止审核。此外,包括融创集团、俊发集团、雅居乐等知名房企在内的多家地产公司于此前公布的部分融资计划也均遭遇中止审核。由此可见,在流动性逐渐宽松的背景下,监管机构对房企融资的资质审核并未明显放松。
目前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来说已经进入横盘时代,政府也希望未来房地产市场在量、价均不穿透上限、不突破下限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而控制楼市横盘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资金体量,在各大都市圈吸引人口涌入的同时,审慎地控制着信贷发放,使房地产行业现金流保持大体稳定,也便于在推动城镇化,促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同时,维持楼市的平稳发展。
同时另一种有关楼市资金的风险因素,最近也值得警惕。春节过后,股市一改去年疲软的表现,启动了新一波行情,目前有步入技术性牛市的倾向。2月26日,A股成交额突破万亿,放量明显,上证指数也有望重回3000点大关,市场情绪明显躁动,场外配资也开始重现。上证指数最近的走势如图:
但股市这一波的强势表现,在楼市趋于平稳的当下,则会容易引发楼市资本迁入股市的风险,对楼市的资金支撑形成冲击。在销售方面,也会明显削弱部分投资、炒房、投机的高净值逐利人群的购房冲动,继而加剧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压力。这种由A股波动带来的市场潜在风险,有必要提前警觉。
二 清洁供暖,因地制宜
政策解读:生物质能源
《人民日报》在今年1月24日的第九版中,刊发了“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稳妥推进北方农村清洁供暖”的文章。具体如图:
文章强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解决北方农村清洁供暖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式的煤改电、煤改气,而应坚持节能优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对多种能源形式进行合理统筹,促进整个供暖体系全面清洁高效升级。文章同时提出:
要大力发展生物质供暖。我国农村地区普遍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引导农民了解生物质燃料成本低、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的优点,同时加大对生物质炉具研发、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使用生物质燃料取暖的积极性。
该观点在官媒出现,代表了一种风向,表明当前一阵风式“煤改气”、“煤改电”的清洁取暖运动将会逐渐回归理性。未来各地政府在推进中有望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地生产生活实际,依据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统筹设计多种方案,争取以较低成本取得更好社会效益。而随着“因地制宜”政策的推行,生物质能源也更容易在农林资源富集地区长袖善舞,获得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之后,在2月20日,针对生物质能源,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其中有关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扶持政策的征求意见,如图:
此份征求意见对生物天然气的发展和规划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部署:要求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并将其纳入天然气发展战略、规划和天然气供储销体系,推动参与进碳排放权交易(上期提到的碳排放期货交易),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家能源局的扶持力度和决心。
然而另一方面,生物天然气的产业体系尚存不足,高效发酵技术仍不成熟,经济性也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相较生物质秸秆碳化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
但这已经表明国家对生物质能源开始了显著的政策倾斜,“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有望稳步推进,《前哨》也将会持续关注国家针对生物质新能源的其他促进政策。
①银保监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2019年2月25日)
②银保监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③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④《人民日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稳妥推进北方农村清洁供暖”(2019年1月24日)